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

香港遊蹤 - 九龍城寨公園 Kowloon Walled City Park

九龍城寨公園




        清廷於一八四七年,修建九龍寨城,駐兵數百,以加強海防。寨城衙門,原為九龍司巡檢辦公地方,是一座三進兩院式的青磚建築,用柱子和山牆支撐檁條和瓦頂,設計簡單而實用;衙門中進是公堂,後進為官邸。自一八九九年清朝官兵撤離寨城後,衙門曾被不同的教會團體租用,先後作老人院、孤兒寡婦所、學校、醫務所等用途。一九八七年政府宣布清拆寨城,於原址興建公園,衙門得以保留並全面復修,成為重要的歷史見證。

        九龍寨城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中國的宋朝時代,為官富鹽場的駐軍。至清朝康熙七年(1668年),當局於畢架山上設九龍墩台,康熙廿一年(1682年)改為九龍汛。嘉慶五年(1810年),當局將原守佛堂門的炮台移往九龍汛旁。

        香港島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,清政府於1847年擴建九龍汛為九龍寨,並將原駐守大鵬灣的大鵬營調動於此,以抗衡對岸的維多利亞城。1898年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九龍半島與新界成為殖民地,但在清政府據理力爭下,九龍寨城仍然歸滿清派兵管轄,成為位處英國殖民地的中國外飛地。城寨更是清朝官員辦公的地方,地位約等於現代的領事館。然而,英國曾一度於1899年12月27日入侵寨城,趕走城內人士,並放棄佔領、管理寨城和駐兵。

       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由於九龍寨城長期荒廢無人居住,流浪者開始逐漸遷入九龍寨城聚居。1947年,英國人試圖驅逐寨城中的兩千餘個非法居住者時,發生了一場寨城居住者對港英政府不滿的暴亂,英國駐廣東的領事館被非法居住者縱火燒毀,之後港英政府為了避免事態擴大而妥協放棄了驅逐行動。在這場暴亂之後,城寨里日益出現了有組織的黑社會團體,香港的華人黑社會組織三合會控制了九龍寨城,寨城日漸淪為了罪惡黑暗的貧民窟,成為了香港唯一一塊三不管地帶,即是中國政府不管、英國政府不管、香港政府不管。

        在1973年到1974年,香港政府派出3000多名警察強行進入寨城欲剷除城寨黑社會,但後來卻遭遇了巨大反彈,寨城不僅沒有被毀掉,反而出現了大量居住着們私自建造的房屋,鋼筋水泥遮天蔽日,街道狹窄不見陽光,衛生條件極其惡劣,成為了一個充滿黑暗的但是有有着不一樣的奇異魅力的罪惡據點。1980年代初推算寨城居民有35000人,人口密度極其之大。九龍寨城於九十年代拆毀之前有50000多居民,城寨面積為0.026平方公里,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92萬人,成為了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,在這個曾經有四萬人擠在一起的黑暗地區,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貧民窟里, 他們中有難民和罪犯,有牙醫和妓女。直至1987年,香港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,並於原址興建公園。而公園將儘量保留寨城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。清拆工程於1994年4月完成。在清拆期間,一些寨城的遺蹟被古物古蹟辦事處發掘出來,並揉合在公園的設計中或予以保存成為展品,以供遊人欣賞。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寨城南門(此乃寨城的正門)出土的花崗岩石額,它們分別刻有「南門」及「九龍寨城」字樣。其他的遺蹟還包括原來寨城城牆殘存的牆基、東南兩門的牆基、一條沿寨城內牆走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。其餘的文物如三座炮、石樑、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。
      
城寨模型



公園外圍的青磚圍牆


充滿中國特色的古建築


極具古典特色的可窗花





池塘中的睡蓮





龍津石橘




前衙門建築群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門內木製門鎖


通花



圓形入口也是中國的古典設計


方位對中國建築也是重要考究的一環


庭園內放置了不少石製動物





















本人的其他Blog
紐西蘭生活 New Zealand Live
newzealand1943.blogspot.com

電氣生涯  Electrical Life
lifelectrical.blogspot.co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香港遊蹤 - 交通,曆法及節慶 Traffic, Calendar and Festivals in Hong Kong

         美麗香港 雙虹現石硤尾 The original copy in Chinese When reading in other languages The grammar might not very well         在有...